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仙来居伴奏网

 找回用户名密码
 註@冊
查看: 22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随想] 她虚荣但不虚伪,无奈地不失尊严——读莫泊桑《项链》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4651
帖子
6378
主题
4865
金币
5531
激情
2154
积分
6199
注册时间
2008-6-12
最后登录
2013-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2-6 11:48:1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讥讽还是同情:谈谈莫泊桑的《项链》
莫泊桑的《项链》,毫无疑问,是西方短篇小说中最为China读者熟悉的作品之一。无论中文、法文、还是英文的经典选读,都可能收入这篇。在中学、大学的文学课上也会讲到这个故事;而且都无一例外地把它作为讥讽虚荣的典范,似乎从未受到过挑战,大家一致认为那是不言而喻的。我当学生时,曾提出过异议,被教授三言两语,象掸土一般给掸掉了。我心有不甘,等到自己也熬成老师,便选这篇小说来教了两回,宣讲我的同情说。费了好大力气,才有部分同学接受了我那大逆不道的观点。其实,接受不接受,倒没什么关系,能引起关注、细读和讨论,我的目的就达到了。在美国教书,我如法炮制,以为也会获得同样成功。没承想,美国同学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这篇小说是表现同情,根本无须讨论,把我的计划全打乱了,差点儿没干站在讲台上发呆。幸亏我准备得充分,拿莫泊桑另一个短篇《珠宝》(Les bijoux, 1883) 来对照,才把学生们打发了。同情说是基于《项链》的情节和人物刻画,此说在与《珠宝》进行比较后,可以看得更清楚。

首先,我们看一下莫泊桑在《项链》中是怎样通过情节引人同情的。主人翁卢瓦塞尔夫人(Mathilde Loisel) 天生丽质,但嫁了个平庸的小职员,生活小康,却无法实现她对美好、奢华生活的梦想。我们以前批判的这种所谓小资产阶级的欲望,其实是最普通,最平常,最容易为人理解的欲望。如果连这也批判、也鄙视,那就是在批判和鄙视世界上绝大多数人了。她和丈夫得到教育部长的邀请去参加舞会,因没有合适的衣服,她宁愿不去,也不想丢脸。丈夫毅然决然地拿出自己好不容易积攒下来买猎枪的四百法郎,为她买了新装。这细节表现平庸的丈夫如何努力满足美丽的妻子,舍弃自己的快乐,既是人之常情,也令人赞叹。她从有钱的朋友福亥提耶(Jeanne Forestier) 夫人那里借到项链后,不再担心看上去穷酸,在舞会上大获成功,证明自己美貌迷人,这又有什么错?只有在我们全民族的内心世界都受到扭曲的那些年代,才会把这最自然不过的喜悦讥讽为过度的虚荣。当妻子陶醉于自己的成功时,卢瓦塞尔先生在旁边的小屋里打起瞌睡来,这表现了年轻的丈夫对妻子的信任,为妻子能够快乐而毫无抱怨地坐等。丈夫的好品德还表现在发现项链丢失后的反应上,当妻子坐在家里发呆时,他一步步沿着街道寻找了一夜。这些细节令读者对他起敬,而对敬佩的人遭难,我们不是讥讽,而是同情。

不要急于说漂亮的女人是祸水,至少在莫泊桑的这个短篇里不是。一旦卢瓦塞尔夫人从最初的打击中清醒过来,她就表现得非常英勇。为还债,公寓换了小的,女佣人辞掉了,她亲手做一切家务,不顾脸面,上街买菜,讨价还价,与丈夫同心同德担负起生活的重担。她没有利用自己的美色,没有利用在舞会上认识的人。舞会只是她实现过的一个梦,每个女人都可能有过的美梦,仅此而已。她为这个梦付出了十年辛苦劳作的代价。命运捉弄人:让出奇漂亮的脸蛋生长在非常普通的家庭中,让意想不到的大祸突然降落在平平安安的生活里。此时,如何应对,检验人。卢瓦塞尔夫妇经受了检验,丈夫干两三份工作,妻子勤俭持家,十年后,还清了债务。当年的美女不再,模样与贫穷的使女无异,但保住了自尊、赢得了骄傲。读到此,我为之感动、为之敬佩。那出乎意料的结尾只是加深了我的同情。

再看《项链》的人物刻画。卢瓦塞尔夫妇和他们的朋友福亥提耶夫人无疑都是好人。卢瓦塞尔夫人美丽,虽然虚荣,但那无可厚非,若不是命运捉弄,并不一定会因此而招致苦难。大难降临,她没有弃夫而去,没有出卖色相,而是与丈夫相濡以沫,其真诚远胜过她对荣华富贵曾有过的向往。还清债务后,她那纯真的快乐,那敢于面对富人而无愧的勇气,这一切都令人肃然起敬。卢瓦塞尔先生初似平庸,但字里行间却处处显示他善良、体贴。大祸临头时,他不急不躁,以斯多葛式的坚忍默默地接受命运的挑战:寻找项链,写信请求缓期归还项链,四处借钱,买钻石项链,拼命工作,努力还债,而且从来没有抱怨妻子。这个普通男人,在我眼中逐渐高大起来。他虽然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但扪心自问,他所做到的,我做得到吗?我有什么资格小看人家?人家有什么可以讥讽之处?佩服还佩服不过来呢!

福亥提耶夫人是个富态的女人。对朋友大方、信任、诚恳、同情。项链还晚了,她有点不悦,这也情有可原。当得知朋友为了赔偿她那假项链,买了真的钻石项链,并为此而付出十年劳苦的代价,她大为感动。但她有两种选择:一是隐瞒真相,二是告诉朋友她那项链是仿制品。她说了实话,故事结束于此。我们不难想象,归还真项链,或卖了那项链还他们钱,是不言而喻的。卢瓦塞尔夫妇最终会因此而富裕起来,但青春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回来了。这是一个典型的因误解而发生在好人之间的悲剧,命运——即丢失项链这偶发事件——是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福亥提耶夫人的疏忽、卢瓦塞尔夫人的虚荣、卢瓦塞尔先生的骄傲,以及这对夫妇的想当然,是次要原因。主次原因碰巧撞到一起,发生了一幕令人嘘唏、悲而不惨的戏剧。它所引发的,恰恰是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所论述的看悲剧的情怀,即怜悯,或曰同情,因为主人翁遭受了不应遭受的厄运,而主人翁不一定比我们弱小,只不过命运不济,加上自己犯了过失。我们同情这对夫妇,因为他们本不必为一个假项链而辛苦十年。我们尤其同情卢瓦塞尔夫人,因为她那罕见的美貌永远消失了。而对于卢瓦塞尔先生,在同情之上,还有敬佩。

人类各种感情之中,一般说来,同情是最容易激起的。同情也就是孟子论述过的恻隐之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基本感情。也许就是这个原因,莫泊桑的另一个短篇小说《珠宝》才不如《项链》那么成功,那么广为人知。《珠宝》与《项链》正好相反。虽然讲的也是一家小职员的故事,虽然他们也住在殉道者大街(Rue des Martyrs)上,虽然其表象也与实情不同,但故事的效果却是十足的讥讽。

《珠宝》里的主人翁是内政部的小职员蓝丹(Lantin)先生,他那漂亮的妻子是完美的家庭主妇,而且知足常乐。虽然丈夫的薪金微薄,她却能让日子过得非常舒适,还有闲钱买珠宝首饰。当然,她说,那些首饰都是仿制品,不值钱。突一日,她染病身亡,蓝丹先生悲痛不已。而且,他发现,用他那点薪金维持原来的日子,连他一个人都养不起。他以为是自己不善理财,以致沦落到出卖亡妻首饰的地步。但万没想到,那竟然是真珠宝,值大钱。想明白是怎么回事以后,他也痛苦了一会儿,但很快就兴高采烈了。他卖掉了所有的珠宝,得到一大笔钱,骄傲地辞去工作,迫不及待地开始享乐……

这个短篇既讽刺蓝丹夫人,更讽刺蓝丹先生。他花那脏钱,花得那么心安理得,而且吹嘘自己继承了遗产,每次都比前一次的数额大。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跃然纸上。由《珠宝》反观《项链》,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珠宝》里的首饰是真货,而人是虚伪的,小说讥讽其主角。《项链》里的首饰是假货,而人是真诚的,小说同情其人物。两篇都是上乘精品,但同情的力量显然大于讽刺。



她虚荣但不虚伪,无奈地不失尊严——读莫泊桑《项链》整篇小说作者都在调刺着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
  小说的开头描写路瓦栽夫人的心理活动:对自己的生活极为不满,梦想像上流社会的贵妇人那样过高贵、风雅的生活。这种理想显然并不高尚。她确实虚荣,但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谁不想过锦衣玉食的日子呢?谁又愿意忍受贫困与丑陋呢?
  玛蒂尔德“美丽”、“丰韵”、“娇媚”,正是因为“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于是她心里就凭添了几许的不平与怨恨。年轻的她因为不能过上奢华的生活而整天郁郁寡欢。为了排遣自己的“不幸”与“痛苦”,她找到了一个出口——“梦想”。由于当时法国现实中,人们疯狂地崇拜金钱,拜金主义无情地冲击着人们的心灵,生活和婚姻。于是,玛蒂尔德不愿面对现实,而把理想寄托在梦境中,此时,可怜的玛蒂尔德已完全被虚荣心俘虏了。但是她却从来不想掩饰自己的渴望与痛苦,所以她并不虚伪。
  这种虚荣的真实感情表达可能让我们感到不自在,忍不住地批评几句。但是对于过不上自己满意生活的玛蒂尔德来说,她并没有用自己虚伪的一面得到奢华的生活,她只是想想而已。她恪受着做人的基本道理,维护着自己的尊严。生活中有很多的无奈,特别是对于她这种没权没钱的小妇人来说,特别是在丢失项链之后,欠下一大笔债款,在这种种和打击面前,她终于丢掉幻想,面对现实,用自己艰辛和诚实的劳动生活下去。
  当我读完“失项链”部分,我不禁想:“为会么她会选择偿还这条路。其实她可以逃走或赖帐,远走高飞,不了了之。或者向朋友说明“真相”。但她都没有这样做,可见其自尊一面。“或者还可以在夜会街头用美貌吸引男人们的注意,很轻而易举还掉债务”。在当时法国确实有不少的女子愿意出卖人格,牺牲尊严而享受高物质消费。但她还是没有这样做。路瓦栽“决然”说:“要还!”,他们没有一丝的犹豫,他们悄然坚决地选择一条满布荆棘的人生之路一起唇齿相依地走过风,走过雨,走过昨天,走过今天,走过明天。玛蒂尔德洗衣服,干杂活,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节省,原先高贵美丽的她变成胡乱的挽着头发,歪着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双手的粗俗妇人。
  她变了,十分贫困生活磨擦,不仅改变她的容貌,更重要的是她的精神。艰辛的劳动、生活,把她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从云端拉回切切实实的地面,现在出现的是一个新生的玛蒂尔德。这时我不禁地为玛蒂尔德喝彩。
  项链丢失后,青春美貌和人格尊严这两个法码摆在人生的天平上,逼她作出选择。她决定放弃青春,选择尊严。人生最重要的时刻说是懂得放弃,放弃也是一种美。那么对她来说那极细小的一件事是“败坏”她,还是成全她呢?
最初玛蒂尔德被强烈的可怕的虚荣心所俘虏,后来,她义无反顾地作出令人惊讶的决定。最后,当她再遇自己依然年轻美貌的朋友,当她得知假项链的事实后,她的脸上露出灿烂的天真的笑容。这笑是她自信和骄傲的表现。
  小说发人深省之处是让我们目睹了污浊,虚假,拜金的社会中的一颗金子般的心,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
  玛蒂尔德是不幸的,她不幸在于不能盼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而白白地增加烦恼,同时她是幸运的人,残酷的现实让她清醒,生活不只是云里雾里的幻想,更多是脚踏实地一步步走过。  

莫泊桑《项链》读后感
整篇小说作者都在调刺着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

  小说的开头描写路瓦栽夫人的心理活动:对自己的生活极为不满,梦想像上流社会的贵妇人那样过高贵、风雅的生活。这种理想显然并不高尚。她确实虚荣,但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谁不想过锦衣玉食的日子呢?谁又愿意忍受贫困与丑陋呢?



  玛蒂尔德“漂亮”、“丰韵”、“娇媚”,正是因为“她也是一个漂亮动人的姑娘”,于是她心里就凭添了几许的不平与怨恨。年轻的她因为不能过上奢华的生活而整天郁郁寡欢。为了排遣自己的“不幸”与“痛苦”,她找到了一个出口——“梦想”。由于当时法国现实中,人们疯狂地崇拜金钱,拜金主义无情地冲击着人们的心灵,生活和婚姻。于是,玛蒂尔德不愿面对现实,而把理想寄托在梦境中,此时,可怜的玛蒂尔德已完全被虚荣心俘虏了。但是她却从来不想掩饰自己的渴望与痛苦,所以她并不虚伪。

  这种虚荣的真实感情表达可能让我们感到不安闲,忍不住地批评几句。但是对于过不上自己满足生活的玛蒂尔德来说,她并没有用自己虚伪的一面得到奢华的生活,她只是想想而已。她恪受着做人的基本道理,维护着自己的尊严。生活中有很多的无奈,非凡是对于她这种没权没钱的小妇人来说,非凡是在丢失项链之后,欠下一大笔债款,在这种种和打击面前,她终于丢掉幻想,面对现实,用自己艰辛和老实的劳动生活下去。

  当我读完“失项链”部分,我不禁想:“为会么她会选择偿还这条路。其实她可以逃走或赖帐,远走高飞,不了了之。或者向朋友说明“真相”。但她都没有这样做,可见其自尊一面。“或者还可以在夜会街头用美貌吸引男人们的注重,很轻而易举还掉债务”。在当时法国确实有不少的女子愿意出卖人格,牺牲尊严而享受高物质消费。但她还是没有这样做。路瓦栽“决然”说:“要还!”,他们没有一丝的犹豫,他们悄然果断地选择一条满布荆棘的人生之路一起唇齿相依地走过风,走过雨,走过昨天,走过今天,走过明天。玛蒂尔德洗衣服,干杂活,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节省,原先高贵漂亮的她变成胡乱的挽着头发,歪着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双手的粗俗妇人。

  她变了,十分贫困生活磨擦,不仅改变她的容貌,更重要的是她的精神。艰辛的劳动、生活,把她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从云端拉回切切实实的地面,现在出现的是一个新生的玛蒂尔德。这时我不禁地为玛蒂尔德喝彩。



  项链丢失后,青春美貌和人格尊严这两个法码摆在人生的天平上,逼她作出选择。她决定放弃青春,选择尊严。人生最重要的时刻说是懂得放弃,放弃也是一种美。那么对她来说那极细小的一件事是“败坏”她,还是成全她呢?

  最初玛蒂尔德被强烈的可怕的虚荣心所俘虏,后来,她义无反顾地作出令人惊奇的决定。最后,当她再遇自己依然年轻美貌的朋友,当她得知假项链的事实后,她的脸上露出灿烂的天真的笑脸。这笑是她自信和骄傲的表现。

  小说发人深省之处是让我们目睹了污浊,虚假,拜金的社会中的一颗金子般的心,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

  玛蒂尔德是不幸的,她不幸在于不能盼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而白白地增加烦恼,同时她是幸运的人,残酷的现实让她清醒,生活不只是云里雾里的幻想,更多是脚踏实地一步步走过。



《项链》写的是教育部职员骆尔塞的妻玛蒂尔德,她为了参加教育部长举办的晚会,把丈夫准备买鸟枪的四百法郎那去买了衣裙,又向女友佛莱思节借了一串钻石项链。在晚会上,她的姿色打扮显得十分出众,“男宾都望着她出神”、“部长也注意她”。她觉得这是“一种成功”,十分满意。回家后,她脱衣时突然发现项链不见了,夫妇大为惊骇,在遍寻无着的情况下,只好赔偿。在首饰行里,他们找到了一串一模一样的项链,价值三万六千法郎。由于他们本身生活就不是很宽裕,面对这一笔大数目,他们不得不到处借债,最后买了一串真的钻石项链还给物主。但此后,他们整整花了十年工夫,才还清了债务。后来的一天,玛蒂尔德碰见女友佛莱思节,在言谈中知道先前借给她的项链是件赝品,而她却赔了真的项链。
上网看了许多对于《项链》的评价,大都是讲小说辛辣地嘲讽了小资产者图虚荣,幻想,好钻营的劣根性。
读完整篇给我的第一个感想是可笑,命运真的很弄人,生活是这么古怪,这么变幻莫测!一串项链使她平步青云,也可以断送她的一生。但我并不认为她为了参加舞会而去买衣裙,借项链是一个错的决定。谁不美?谁不希望受他人注目?受他人尊重?如果她的行为是图虚荣,那么我们熟知的灰姑娘是不是也很虚荣?灰姑娘也曾为没有美丽的衣裙与华丽的马车而不愿参加舞会,但从古至今又有谁曾说过她的这种想法是一种奢侈的需求。幻想?幻想也是一种错误吗?谁不曾幻想?不会幻想的人就没有思想。好钻营?的确,她的确好钻营,有了衣裙好不满意,还要饰品。可她也只是希望自己能更加光彩耀人,难道对于美的追求也是一种错误吗?
小说中的一个小情节也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文中是这么写的“每当她看到那个布列塔尼女佣在帮她料理她的微不足道的家务时,总勾起她的伤心和恼恨,并使她想入非非。”当时她还是个小职员的妻,从中不难看出她对于生活的不满足。可当她负债累累,家里的粗事,厨房里的肮脏活儿都由她自己干时,她又开始对于过往的日深深怀念。人总是如此吧!对于身边拥有的总不放在眼里,认为理所当然,看做微不足道,可当他们忽然失去时,才开始想要珍惜,想再次去拥有,可那又有什么用,失去就是失去,永远也无法回到往昔。这不禁又令我联想到了自己,在放暑假的时候总觉得太无聊,时间太过漫长了,没事干,生活地很没意义,天天有空闲的时间玩、睡觉、休息。靠学了,学习的紧张,繁重的作业,压得人喘不过气,放学后总希望有一段充足的时间让自己好好的放松,不一定要去哪里游玩,只要让我好好的睡一觉就很令人满足,反毕竟这种愿望已成了一种奢侈


莫泊桑《项链》有感
我很喜欢法国的作家与作品,小学时我就看过小仲马写的《茶花女》,中学时又拜读了大仲马的《基度山伯爵》。后来又因为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少不了对法布尔的《昆虫记》又有几分推崇,但对于法国最负盛名的中短篇小说作家莫泊桑却知之甚少。
无意中,在书架上发现了莫泊桑小说集,抱着一中消磨时间的态度轻松地看完了其中一篇短篇小说《项链》
《项链》写的是教育部职员骆尔塞的妻玛蒂尔德,她为了参加教育部长举办的晚会,把丈夫准备买鸟枪的四百法郎那去买了衣裙,又向女友佛莱思节借了一串钻石项链。在晚会上,她的姿色打扮显得十分出众,“男宾都望着她出神”、“部长也注意她”。她觉得这是“一种成功”,十分满意。回家后,她脱衣时突然发现项链不见了,夫妇大为惊骇,在遍寻无着的情况下,只好赔偿。在首饰行里,他们找到了一串一模一样的项链,价值三万六千法郎。由于他们本身生活就不是很宽裕,面对这一笔大数目,他们不得不到处借债,最后买了一串真的钻石项链还给物主。但此后,他们整整花了十年工夫,才还清了债务。后来的一天,玛蒂尔德碰见女友佛莱思节,在言谈中知道先前借给她的项链是件赝品,而她却赔了真的项链。
上网看了许多对于《项链》的评价,大都是讲小说辛辣地嘲讽了小资产者图虚荣,幻想,好钻营的劣根性。
读完整篇给我的第一个感想是可笑,命运真的很弄人,生活是这么古怪,这么变幻莫测!一串项链使她平步青云,也可以断送她的一生。但我并不认为她为了参加舞会而去买衣裙,借项链是一个错的决定。谁不美?谁不希望受他人注目?受他人尊重?如果她的行为是图虚荣,那么我们熟知的灰姑娘是不是也很虚荣?灰姑娘也曾为没有美丽的衣裙与华丽的马车而不愿参加舞会,但从古至今又有谁曾说过她的这种想法是一种奢侈的需求。幻想?幻想也是一种错误吗?谁不曾幻想?不会幻想的人就没有思想。好钻营?的确,她的确好钻营,有了衣裙好不满意,还要饰品。可她也只是希望自己能更加光彩耀人,难道对于美的追求也是一种错误吗?
小说中的一个小情节也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文中是这么写的“每当她看到那个布列塔尼女佣在帮她料理她的微不足道的家务时,总勾起她的伤心和恼恨,并使她想入非非。”当时她还是个小职员的妻,从中不难看出她对于生活的不满足。可当她负债累累,家里的粗事,厨房里的肮脏活儿都由她自己干时,她又开始对于过往的日深深怀念。人总是如此吧!对于身边拥有的总不放在眼里,认为理所当然,看做微不足道,可当他们忽然失去时,才开始想要珍惜,想再次去拥有,可那又有什么用,失去就是失去,永远也无法回到往昔。这不禁又令我联想到了自己,在放暑假的时候总觉得太无聊,时间太过漫长了,没事干,生活地很没意义,天天有空闲的时间玩、睡觉、休息。靠学了,学习的紧张,繁重的作业,压得人喘不过气,放学后总希望有一段充足的时间让自己好好的放松,不一定要去哪里游玩,只要让我好好的睡一觉就很令人满足,反毕竟这种愿望已成了一种奢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联系微信QQ:5087708 Email:5087708@qq.com
本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友上传分享,仅供试听,若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