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仙来居伴奏网

 找回用户名密码
 註@冊
查看: 3228|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篇] 关羽之死跟诸葛良有关系吗?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4651
帖子
6378
主题
4865
金币
5531
激情
2154
积分
6199
注册时间
2008-6-12
最后登录
2013-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12 16:55:4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落魄狭 于 2010-6-12 17:02 编辑

关羽之死可能是诸葛亮/刘备“见死不救”吗?
  
  一,有关观点简介
  
  史学教授朱子彦先生在其《走下神坛的诸葛亮》一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中认为,关羽荆州败时作为蜀汉军师将军的诸葛亮没有及时派兵支援,因此关羽之死与诸葛亮的袖手旁观有很大关系,诸葛亮之所以这样,因为关羽是其攫取权力的最大障碍。
  
  朱教授还找出了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在《訄书》中的类似观点。章太炎亦有诸葛亮“不惜以荆州之全土,假手于吴人,以陨关羽之命”的一说。
  
  此外,史学名家方诗铭在章氏观点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是刘备要剪除关羽的看法,原因是关羽骄横跋扈,难以驾驭。(参见《方诗铭论三国人物/关羽与刘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看来,这个问题还真有点乱。
  
  首先说,不论是诸葛亮要有意见死不救,还是刘备要借机剪除强臣,都没有确切的依据。朱子彦先生也明言自己的观点是“大胆推测”。对于朱先生此说,已有学人提出反驳,朱先生也作了回应,但从双方争论的焦点看,在对诸葛亮“军师”职责的理解;关羽的兵力强弱,关羽是否适合镇守荆州之类“外围问题”上着墨较多。
  
  我认为,对一种“大胆推测”的讨论,最根本的是要思考是否存在支持这一推测的有力依据,我不是说要事实依据(否则就不是推测了),至少要有支持这一推测的逻辑依据,通俗的说,在缺少事实依据的情况下,推断的理由要充分,合理。
  
  具体到诸葛亮或刘备可能对关羽见死不救的问题,我认为要在“必要性”和“可行性”上作重点探讨,就是说是否真的有必要见死不救;见死不救在具体操作上是否行得通?从朱先生等人的论述来看,并没解决这两方面的关键问题。
  
  二,诸葛亮,刘备见死不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讨论
  
  1,成本太高
  
  荆州作为刘备的半壁江山,也是诸葛亮心中理想的“用武之国”,如果说诸葛亮或刘备能料到关羽之败而故意袖手旁观,主观上“不惜以荆州之全土”来除掉(并没有直接危险的)关羽,显然太不划算,成本太高。
  
  2,关羽不是诸葛亮主要政治/权利上的竞争对手
  
  朱子彦教授历数了刘备的权谋心机,最后将其攫取权力的最大障碍确认为关羽, 我认为极为不妥。诸葛亮与关羽,并非直接利益冲突者,俗话说,同行是冤家,诸葛亮是文臣,关羽是武将(尽管这种划分有点儿笼统),不同行嘛!再者,诸葛亮身处权力核心区(君主身边),关羽乃一“封疆大吏”(只是刘备的疆土小了点,一个大吏便占去了半壁江山),两人一文一武,一内一外,至于为争权而以死相逼吗?况且,朱先生此说也是没什么有力的依据,只是推测关羽对士大夫往往骄横无理,在赤壁之战中对诸葛亮先轻视,后嫉妒之类,这些猜测能说明“两地分居”的两人是权利争夺上的最大对手吗?
  
  后来朱先生又补充了一条,说两人在政治与外交主张上截然不同,诸葛亮是主张联吴抗(伐)魏的,关羽则对吴十分不友好。这大概算一条理由,但也不可靠,关羽对吴十分不友好,是其本性使然,并没有真的违背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关羽在丢荆州前的一段时间不是一直在伐魏吗?岂不是在执行诸葛亮《隆中对》中命一上将以荆州之兵北伐曹魏的设想?
  
  如果说关羽在伐魏问题上与诸葛亮的战略基本相符(不可能完全相符),那么如何与吴搞关系则主要是个个人水平问题(诸葛亮会因为这个动了杀机吗?),再说,即使关羽没骂过孙权“貉子”,与吴的关系搞得错,吴就不会抄他的后路了吗?孙刘两家对荆州的争议久矣,孙权趁关羽伐魏时下手,是情理之中的事。
  
  这里顺便谈一下另一个热点话题,就是关羽死后刘备要与孙权拼命,赵云都出来阻止了,诸葛亮却没了动静,只是在刘备大败后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三国志 法正传》),诸葛亮为什么不出来阻止刘备呢?我想,在先伐魏还是先伐吴的问题上,刘备集团内部是有分歧的,从关羽北伐的举动来看,此时诸葛亮的“和吴伐魏”思想在大略上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我再说一次不可能完全相符),在关羽被孙权来了个背后下手后,首先从刘备开始便要与孙权拼命,因此彻底否定了诸葛亮《隆中对》中的“和吴伐魏”战略,此时诸葛亮正没面子,只好选择了沉默。
  
  3,假设诸葛亮想要见死不救他说了也不算
  
  我们再退一步说,即使诸葛亮想见死不救,他说了就能算吗?朱子彦先生为了证明诸葛亮见死不救的责任,有意突出其“军师”的地位,并与另一位学者就诸葛亮的职务到底是“参谋总长”还是“后勤部长”展开了争论。但我认为,不论诸葛亮是干什么的,权力有多大,在是否救关羽的问题上他都没有决策权。
  
  朱先生在讲诸葛亮攫取权力之路上的艰辛时,引用史学名家田余庆先生的观点,“刘备死前,诸葛亮长时间内并不在刘备身边,戎机大政,并无诸葛亮参赞其间的事实,决计入蜀和叛攻刘彰,始法正`庞统之谋``````”朱先生认为田余庆先生的这个观点“相当精辟”。我们可以再多联系一点,如攻取汉中也是刘备和法正一块去的,诸葛亮只是后方总管。但当朱先生追究诸葛亮不救关羽的责任时,又千方百计的强调诸葛亮“其时的权力相当大”,岂不矛盾?
  
  我这里主要不是说朱先生的这一矛盾,但至少可以说明,刘备才是戎机大政的直接决策者,朱先生反驳了方诗铭先生提出的是刘备要剪除关羽的看法,那么诸葛亮即使想通过见死不救来铲除权力障碍,能实施的了吗?难道这是一个刘备可以忽视的小事吗?
  
  4,关羽的骄横不会直接威胁刘备。
  
  关羽出身于平头百姓,跟着刘备打天下,“恩若兄弟”,才获得了名声与地位,所以说,关羽骄横的根源是有刘备这个“大哥”作后台,这种骄横不会直接威胁到刘备的。
  
  方诗铭先生认为,刘备称汉中王时,关羽不满黄忠被封为后将军,言“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因此一度不肯受拜前将军,因这事是刘备决定的,所以关羽的不满是冲着刘备的。由此方先生认为刘备要思考“怎么办?”的问题。
  
  我觉得此说不确,刘备准备封黄忠时,诸葛亮就提醒过刘备,大意是说黄忠本来名声地位不是很高,虽新近立过大功,关羽远在外地并不知晓,将黄忠与关羽同列,恐怕关羽会闹情绪。刘备说:“吾当自解之。”由此看来,诸葛亮,刘备对关羽几乎了如指掌,刘备在已知关羽会闹情绪的情况下,却是一幅很有把握的样子。也就是说,关羽对刘备的不满,是在自己人跟前耍小脾气,完全在刘备的掌控范围内,不具有真正的危险性。
  
  我们也再退一步说,就算刘备想除掉强臣,按帝王权术的一般逻辑,办法还不是多得很,并且也得等到卸了磨再杀驴嘛。刘备傻吗?
  
  三,“不救关羽”的合理性推演
  
  1,关羽是一个独当一面的“集团军”,北伐曹魏,一度“威震华夏”
  
  关羽作为一个独当一面的大将,其“集团军”也是相对独立的,在刘备大的战略安排下,具体军务当由自己负责,朱子彦先生与人争论关羽北攻曹魏时兵力的多少,认为诸葛亮此时就应该料到关羽兵力不足,处在危险之中,实在是抬举了诸葛亮。
  
  实际情况是关羽一度所向披靡,“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三国志 关羽传》),曹操吓得差点儿迁都了,足见关羽势头之猛。
  
  事后我们可以看到,关羽作为猛将有余,但作为一个“集团军”统帅就显得城府不足了。关羽阵营中没有足堪大任的谋士,也是一大缺陷(以关羽之狂傲,有谋士他也不会听的)。因此刘备对关羽的任用,的确有问题。但这已不是见死不救的问题了--我在《刘备集团中武将的座次是根据什么排的?》一贴(附于《赵云真相:从历史形象到文学形象》帖后)认为,刘备重用关羽除了其军事能力外,感情亲近是重要的一方面。
  
  再者,在关羽北攻曹魏之前不久,刘备成功地从曹军手中攻取汉中,又顶住了曹操亲率大军的反攻,随后又做上了汉中王,一系列的胜利加上关羽北攻的良好势头,可能会使刘备方面把形势估计的乐观了些--不仅是关羽,恐怕连刘备等人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所以刘备方面对关羽可能的困难估计不足,也是有情可缘的。
  
  2,怎么救?“返攻”还是“接应”?
  
  按朱子彦先生的想法,刘备方面最迟也应该在刘备所置宜都太守樊友弃城逃回成都时知道关羽兵败,荆州失守的事,如果此时刘备,诸葛亮即刻发兵,日夜兼程去营救关羽,或许还有机会。
  
  我觉得,朱先生的这一想法过于理想化,纸上谈兵了。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刘备方面发兵,目的是什么?反攻荆州,还是要救关羽一人?如果要反攻荆州,就要发重兵,这在短时间内是很难调配的,再者,刘备刚当上汉中王,还没坐稳,如果重兵反攻荆州,势必会陷入魏吴的两面夹击中,胜算不大,很有可能还会伤了元气,岂不成了丢帅保车了?
  
  如果说刘备方面派小股精锐部队去接应关羽,也是行不通的。按古代的通讯水平,刘备只知道关羽兵败,荆州失守的事,不可能知道关羽的具体情况和具体位置,如果孤军深入“找关羽”,岂不等于白白送死。
  
  综上所述,关羽之死是一个独当一面的“集团军”兵败的结果,是不以刘备,诸葛亮等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
显然不是,关羽之死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必然。
您有这个疑问一定是源于诸葛亮让他守荆州,认为是打击报复,故意整他对吗?
我跟你说,之所以说关羽之死是偶然,是因为守荆州必须用关羽,别人谁都不行。不是诸葛亮选择他,而是刘备的选择,更是历史的必然。
你可以看看我写的文章,看了你就知道,关羽守荆州和诸葛亮没关:
《守荆州,非关羽莫属!》
關羽死是跟諸葛亮有重大的原因!
歷史上寫諸葛亮很好,但並不是這樣。。。
1諸葛亮因剛出山,就被關羽討厭,所以諸葛亮心計宇懷!
2關羽在政治方面有重大權利,而諸葛亮卻沒關羽那權利!
3諸葛亮在軍事方面不好,很嫉妒,關羽,借此離開!
4諸葛亮明知道關羽會離開荊州去打曹仁那些人,好故意推給關羽!
5諸葛亮故意讓關羽死就可以少了政治上的一個敵人!

--------------------------------------------------------------------------------
               事件前因:刘备带庞统入西川,路没走多远,庞统就挂了。刘备急招诸葛亮入蜀,诸葛亮做为下级,领导指示必然执行。关键就是带谁去的问题?第一,张飞肯定不能守荆州,曹操想夺荆州,孙权想要荆州,三哥脾气上来,能跟两家玩命。荆州靠东吴,万一孙刘关系破裂,一只水军必不可少,刘备家带过水军的,关羽是其中之一,又是刘备兄弟,关羽主守荆州,根本没错。问题出在荆襄之战,孙权要荆州未果,暗通曹操准备来硬的了。这时候,关羽攻曹仁,就没人守荆州,无论如何,刘备军团好歹来个能暂时守荆州的,不要把张飞,赵云,黄忠,魏延都堆在西川。让傅仕仁,糜芳守荆州,荆州不失守就怪了。   
         事件结论:     说诸葛亮害关羽,就在于诸葛亮知道荆州会丢吗?开始关羽斩庞德,擒于禁,困曹仁,军事上已经胜利了。诸葛自然不会派兵,可短短时间,东吴已经拿了荆州,逼走关羽困麦城了,势头急剧掉头。一则诸葛亮毕竟不是神,这么短的时间,没料到东吴出动,这就不存在害关羽,假如诸葛知道孙权会插足,不派援兵回防荆州,那就真的害了关羽了,其实诸葛亮害关羽有理由的,诸葛亮一心三分天下,联吴抗曹,可关羽始终看东吴不爽,骂孙权畜生(类似这样的话),关羽自己也说,攻完曹仁就去收拾孙权,诸葛亮怕关羽坏了自己的长远大计,就不管关羽死活了。害不害关羽,就看诸葛亮当时怎么想的了。

--------------------------------------------------------------------------------
有,绝对有————用人不当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4651
帖子
6378
主题
4865
金币
5531
激情
2154
积分
6199
注册时间
2008-6-12
最后登录
2013-2-2
2
发表于 2010-6-12 16:57:21 |只看该作者
关羽失荆州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
首先来理一下建安二十四年之风云,或许有一些关节就可以看清楚了:
——懒得看材料的,直接跳过去看推论和结论吧。

——————————————————————————————
正月:刘备和夏侯渊已经在汉中对峙一年多,于此时击斩之。曹军骤失统帅,却有张郃临危受命,没有溃败。

三月:曹操自己率军入汉中,刘备夺取川中门户的决心很坚定。(不再是那个怕曹操的刘备了)

五月:曹操发现自己攻取汉中得不偿失,退兵。

五六月间:刘备派孟达从秭归攻房陵,和刘封会师于上庸(今湖北竹山),上庸太守申耽投降。

七月:刘备进位汉中王,封关羽前将军(最高武职),然后回成都。

八月:天降大雨,平地水深数丈。关羽留糜芳守江陵(南郡郡治)(今湖北荆州),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攻击樊城(今湖北襄樊)的曹仁。城外的于禁军被淹,投降;庞德死战被杀。
此时樊城守军仅数千,曹仁死守。关羽同时派军包围襄阳。

十月:曹操至洛阳。许都以南,地方上的寇贼响应关羽作乱,关羽声威大震。
曹操计划迁都以逼锋芒,司马懿、蒋济建议联络孙权从背后搞鬼,以解樊城之围。
同时,吕蒙说服孙权夺取荆州,以占领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
——其实不存在谁说服谁,情势所在,曹魏、东吴是不谋而合,至于说关羽不肯把女儿嫁给孙权,把他给惹了,完全是借口。

吕蒙装病,公开调回建业;名不见经传的陆逊接任,吹捧关羽;于是关羽调防守军队北上围樊城。

宛城(今河南南阳)的徐晃带着少量军队救援樊城。

孙权写信给曹操,告之要对关羽下手,示好。曹操故意泄露给关羽,由于樊城攻破在即,关羽犹豫不肯退兵。曹操同时派出十二营的部队增援徐晃。

徐晃声东击西,打破关羽对樊城的包围。
同时吕蒙白衣过江,解决关羽用来通报信息的守望台;虞翻写信,直接劝降留守公安的士仁和留守江陵的糜芳,南郡失守,孙权亲自至江陵。

十一月,刘备的宜都(今湖北宜昌)太守弃城,秭归亦失,陆逊进驻夷陵(亦在宜昌)。
关羽退守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入川道路被切断,十二月,与其子皆被擒,后杀。刘备至此丢失荆州全境。

——————————————————————————————

推论:

1、关羽从刘备在徐州颠沛流离时候开始,就是两人,一人守一头的格局
——刘备守小沛,他就守下邳;后来被曹操俘虏了,又斩了颜良(没诛文丑,不过袁绍“诸将莫能当”,也确实很威猛),千里迢迢去追随刘备,这是被陈寿称为“国士”的举动。
资格很老,威望足以服众;又是万人敌,才能可堪重任;忠贞不二,品德可堪信任——因此,留守荆州,名正言顺,没有比他更适合的人了。

2、然而,刘备入川,赵云、张飞分定州郡,张飞还击败张郃,黄忠击斩夏侯渊,马超震慑刘璋投降,诸将可谓功勋卓著。关羽镇守一方,相比之下就不那么出彩,却被封了最高的前将军。以他的骄傲性格,有些坐不住,大概也可以理解。

发起进攻的时候在八月,刘备在汉中的军事行动早已经结束了,不存在呼应牵制的问题;

没有同时行动,更说不上着急履行《隆中对》的决策;

七月刘备刚刚进位称王,正是建制政务最忙的时候,不会这么快就主动进攻;

关羽要求上庸的刘封、孟达援救,是在攻击樊城、襄阳感到兵力不足的时候,而不是后来关羽败落之时。上庸是招降的,刘封派不出兵去,原因很多,但也印证了关羽的行动不属于统筹的战略部署,所以刘封才胆敢拒绝。大概他只想到最多攻不下来,却想不到会败到这么惨重。

——一切一切,都在指向:是关同学自己的主张。

3、诸葛亮在这一年里所忙于的事项:

足兵足食,全力支持汉中争夺:
《杨洪传》有“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之语,可见,此役对于后勤保障的要求,已经到了某种极限。非诸葛亮,不能办下此等差事。

政权建制,调和各方面关系:
《黄忠传》有诸葛亮对于并封前后左右将军的建言,又有表杨洪领蜀郡太守等事宜。显然,一个国家的雏形,于刘备终得进位汉中王时,草创;这也是诸葛亮以一个ZF的主心骨,重心所在。

况且,在刘备进位汉中王时,关羽是封前将军、假节钺。这在魏晋官制中,是超过假节、持节、使持节的最高级委任全权——而这个委任来自刘备。诸葛亮无法对关羽表示任何不信任,这简直是一定的。更基于关羽“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的品性,对文人不大买账,恐怕想给他任命一个可以听得进话去的谋士,也很难安排。

4、最顺利辉煌的时候在十月,但是最迟在十月底就把江陵、公安都丢了,刘备坐火箭都救他不及。想建安二十年刘备从四川率军五万回救荆州的时候,那叫一个火速啊。

糜芳、士仁不战而降,才是致命的一击,这种人员配备,更可以看作刘备只是想先在荆州取守势的……

————————————————————————————-——
结论:

成都方面,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取得汉中地区,正处于调整各方面关系、以图再进的关键时期。

然而关羽在此时发动了对曹魏的攻击,初期进展顺利,激起曹魏的全力抵抗+东吴决心发动偷袭。在武将、士兵人员都不够的情况下,关羽急于建功、过于托大、判断错误,终至局面完全失控。

于此役中,关羽本有若干机会,可改动最后的结局:
——以保守稳妥为重,即便久攻樊城不下,也不调动江陵、公安驻军北上;
——在曹魏透漏出东吴即将偷袭的消息时,即刻撤军回援;
——在江陵、公安已失之时,退守上庸、房陵,联合蜀中力量以图再举,而不是回军,以至被切断归路、身死军灭。
……(欢迎补充)

这个事情的严重程度,可能在关羽行动之初完全没有预计到;他之行动的激进程度,估计也在成都本部的预计之外;甚至基于他“刚而自矜”的个性,如何、甚至有没有向益州做请示,都是个大问题。

委任的时候,方略应该是“禁止攻击,守土自保”,而不是罗贯中同学说的“东和孙权,北抗曹操”。——基本跟外交能力,没有太大的关系。

刘备这一年坐云霄飞车,刚刚爬到一个顶点,迅速摔下来了,惨痛啊……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4651
帖子
6378
主题
4865
金币
5531
激情
2154
积分
6199
注册时间
2008-6-12
最后登录
2013-2-2
3
发表于 2010-6-12 17:00:54 |只看该作者
借刀杀人 再辨诸葛袖手关羽“走麦城”
专家们最主要的不同见解是,关羽攻打襄樊的前期,擒于禁,斩庞德,把曹仁围困在樊城,军事上节节胜利,诸葛亮没有必要派蜀兵来增援他。后来从丢失荆州到走麦城,时间很短,诸葛亮无法知道,即使知道了,也来不及增援。从表象看,这一理由似乎很充分,但若依据史实,细加考订,还是大有问题的。
   
    我认为,关羽孤军北伐,攻打襄樊,是战略上的严重失误。稍懂三国史的人皆知,诸葛亮《隆中对》的决策是,待天下有变,益州和荆州两路大军同时北伐,一攻宛洛,一攻长安,使曹魏首尾不能兼顾。而关羽所率领的荆州军仅是蜀汉的偏师,在益州主力军没有出动的情况下,以偏师攻击强大的曹魏,无疑是极大的冒险。况且,此时孙刘两家在外交上已呈破裂之势。若不是曹操进兵攻打汉中,建安十九年,刘备和孙权为争夺荆州已几乎诉诸武力,刀兵相见。关羽出兵攻襄樊,荆州城防必然空虚。在此情况下,当然要防范孙权在背后捅上一刀,趁机偷袭荆州,诸葛亮一生用兵唯谨慎,且十分重视孙刘联盟的动态,难道他会掉以轻心?关羽虽为荆州军的主帅,但没有刘备的命令,关羽是不敢擅自进兵的。诸葛亮明知关羽北伐的条件不成熟,且同自己《隆中对》的战略决策相违背,为何不尽军师职责,力加劝阻,此其疑点之一也。
   
    襄樊战役开始后,曹操极为重视,其坐镇洛阳,日夜同司马懿、刘晔、蒋济、桓阶等心腹谋士分析“敌情”,商量对策。并不断调动其最精锐的部队及猛将增援樊城。据笔者爬梳史料,发现曹操前后共派出多批援军。《三国志·关羽传》载:“(建安)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率七军助仁。”《三国志·徐晃传》云:“复遣(徐)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会汉水暴溢,于禁等没。羽围仁于樊,又围将军吕常于襄阳。晃所将多新卒,以羽难与争锋,遂前至阳陵陂屯。太祖复还,遣将军徐商、吕建等诣晃,令曰:‘须兵马集至,乃俱前。’……太祖前后遣殷署、朱盖等凡十二营诣晃。”《三国志·张辽传》云:“关羽围曹仁于樊,魏王召(张)辽及诸军悉还救仁。”《资治通鉴》卷六十八曰:“魏王操自洛阳南救曹仁,群下皆谓王不亟行,今败矣。侍中桓阶独曰:‘大王以仁等为足以料事势不也。’曰‘能’。‘大王恐二人遗力邪(按:二人谓曹仁、吕常也)’。曰‘不然’。‘然则何为自往?’曰‘吾恐虏众多而徐晃等势不便耳’。阶曰:‘今仁等处重围之中,而守死无贰者,诚以大王远为之势也。夫居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内怀死争,外有强救,大王按六军以示余力,何忧于败而欲自往。’操善其言,乃驻军摩陂,前后遣殷署、朱盖等凡十二营诣晃。”
   
    由上述史料可知,曹操为解樊城之围,共派出五批援军:第一批是于禁、庞德等率领的七军;第二批是徐晃的精兵;第三批是徐商、吕建的部队;第四批是殷署、朱盖的十二营;第五批是把曹操手中最精锐的王牌军——张辽的部队,从与孙权对垒的合肥前线调来增援曹仁。即便如此,曹操还不放心,为取得压倒优势,曹操还亲率十余万大军屯驻于离襄樊不远的摩陂(今河南郏县),以便随时增援。由此可见,为了对付关羽,曹魏方面已经实行了全国总动员。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和强烈反差的是,蜀汉方面却丝毫没有作出任何反映,采取任何军事部署。据《三国志·甘宁传》载:“羽号有三万人。”关羽以区区三万之众,既需留一半兵力于后防基地,防守荆州,又要攻取曹魏军事重镇襄樊,真乃捉襟见肘,其艰难自不待言。由于关羽兵微将寡,故在八月“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的有利条件下,都不能攻克樊城。及至曹操各路援军云集襄樊时,关羽军已处于绝对劣势。
荆州军的兵力、装备也应该了如指掌,为何在曹魏大军几乎倾巢出动,军事态势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无动于衷?蜀汉在益州的主力军难道就不能抽出一旅之师增援荆州,而让关羽以孤军抗击曹魏的十余万精锐之师,此诚不可解也。
   
    论者又谓关羽骄狂轻敌,误中吕蒙、陆逊之计,尽撤荆州守兵以攻樊城,遂造成后方空虚,给孙权以可乘之机。其实这也需要分析。关羽抽调江陵守卒增援襄樊,固然是他对东吴偷袭荆州的可能性估计不足,但如果不是因为兵力不足,樊城久攻不克,关羽又何必“连呼刘封、孟达,令发兵相助”呢?如果这时成都或汉中的蜀军能够及时赶到,关羽又何必动用看守老家的部队?关羽南征北战数十年,虽称不上足智多谋,但亦并非一勇之夫,焉能虑不及此,他之所以出此下策,恐怕也有蜀中不肯发兵相助的难言之隐吧。
   
    襄樊战役始于建安二十四年七月,终于是年十二月底,首尾凡半年。战役的转折点是在十月,即东吴背盟、吕子明白衣渡江,兵不血刃夺取荆州。关羽败走麦城,突围至临沮被吴兵擒杀是在十二月,这也就是说关羽的失败过程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令人费解的是,难道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刘备、诸葛亮对整个战役急转直下的形势竟然一无所闻?难道关羽和蜀汉统帅部、大本营就完全失去了联络?难道蜀汉这个刚刚建立的新兴政权的情报部门就全部失灵,完全瘫痪?按照一般的军事常识,襄樊战役打响后,魏、蜀、吴三方都应该把注意力、聚焦点全部集中于荆州战场。蜀汉益州地区在没有受到吴、魏任何威胁的情况下,绝不可能对荆州的战况置若罔闻,作壁上观。
   
    必须指出的是,秦汉三国时期,军队中已建立起相当完善的军事情报系统。史家也对此作过系统研究。东汉时期,军中负责通报战况、从事情报和信息搜集工作的专职人员,称为“斥堠”。《尚书·禹贡》“五百里侯服”孔传:“侯,候也。斥堠而服事。”孔颖达疏:“斥堠,谓检行险阻,伺候盗贼。”《史记·李将军列传》:“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司马贞索引许慎注《淮南子》云:“斥,度也。候,视也,望也。”亦指侦察敌情的士兵。《三国志·诸葛恪传》云:“远遣斥候。”《三国志·孙韶传》曰:“常以警疆场,远斥候为务。”可见魏、吴两国对军事情报工作相当重视,蜀汉也不例外。例如,刘备在攻取汉中后,为了加强成都与汉中前线的通信联络,“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余区”。《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注引《典略》。刘备伐吴时,沿途派出许多“斥堠”,以保证前方和后方之间的联络畅通无阻。
   
    当然,我们也可假设吕蒙攻陷江陵、公安后,严密封锁消息,关羽的荆州军卒全被俘获,无一人漏网逃回成都报信,但问题是,东吴为了扩大战果,又遣陆逊“别取宜都,获秭归、枝江、夷道,还屯夷陵,守峡口以备蜀”《三国志》卷四十七《孙权传》。。孙吴的疆域已拓展至蜀汉西部边境的永安,即白帝城。在吴军凌厉的攻势下,“汉中王刘备所置宜都太守樊友”弃城而逃,奔回成都,“诸城长吏及蛮夷君长皆降”。《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毋庸置疑,刘备、诸葛亮此时对荆州的战况已基本清楚,只是关羽生死如何,尚不得而知。《三国志·陆逊传》明确记载宜都失守的时间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距离关羽被擒还有一个多月。
我认为,如果这时刘、葛即刻发兵,日夜兼程去营救关羽,或许还有机会,即使未能达到目的,救兵未及赶到,而关羽已遭不幸,刘、葛在此事上的处理总算还在情理之中。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如果连“人谋”也不尽,那又能作何解释呢?问题是,陈寿所撰的《三国志》及裴注中均无只言片语涉及刘、葛商议发兵营救关羽的记载,这当然引起了后人的困惑。章太炎作为近代的国学大师,以学术功底深厚、治学严谨而著称,他在《訄书》中提出的“葛氏假手于吴人,以陨关羽之命”的见解虽然仅是猜测,但确实很有道理,绝非无稽之谈。
   
    已故著名史学家方诗铭先生袭用了章太炎的观点,但他却认为不是诸葛亮要除去关羽,而是刘备要剪除关羽。其理由是关羽骄横跋扈,“不但易代(即刘备死后)之后将难于控制,即刘备健在之时也感到没有把握”。方诗铭:《三国人物散论》,236~23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由此可见,章氏观点已为治三国史专家所接受,只不过是检讨刘、葛二人中是谁要借刀杀关羽。我认为,撇开世人皆知的“桃园结义”不论,《三国志·关羽传》明确记载,刘、关、张三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关、张“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他们对刘备忠心不贰,义贯神明。同样,刘备对关、张的手足之情亦是感天地、泣鬼神的。关羽死后,刘备深恨养子刘封,竟不顾昔日父子之情而将其处死。备称帝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以倾国之师伐吴报仇。群臣分析利害,极力劝谏,备盛怒不从。最后在伐吴失利,不能为关羽复仇的痛苦中含恨而死。大量事实表明,方先生的见解是经不起推敲的,所以,章氏的观点虽然大胆,但却能言之成理。
   
    我在《诸葛亮择主与拜相再认识》一文中曾经剖析了关羽与诸葛亮的矛盾,这里再略作补充。其实,羽、葛之间不仅有争夺权力的暗斗,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蜀汉争夺天下的政治与外交主张截然不同。联吴抗魏是诸葛亮外交战略的核心,“不交吴,则内掣于吴而北伐不振”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诸葛亮为“交吴”而呕心沥血,成为其一以贯之、至死不渝的外交政策。但关羽却丝毫不能理解诸葛亮的良苦用心,他在联吴抗魏的大政方针上处处与诸葛亮作对。他辱骂孙权为“狢子”(意谓禽兽),还露骨地表示:“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言下之意,他一旦攻克樊城,立即就要移师灭吴。由此足见,关羽的所作所为完全破坏了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方针。所以,章太炎指出诸葛亮如不除去关羽,则必“将掣挠吾大政”。王夫之不愧为大史学家,他说:“欲合孙氏于昭烈以共图中原者,鲁肃也,欲合昭烈于孙氏以共拒曹操者,诸葛孔明也,二子者守之终身而不易。盖吴则周瑜、吕蒙乱子敬之谋,蜀则关羽、张飞破诸葛之策。”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九。又说,赤壁之战,羽未有寸箭之功,“羽于是以忌诸葛者忌肃,因之忌吴,而葛、鲁之成谋,遂为之灭裂而不可复收”。同①。船山先生的分析何其精辟,不由人不喟然叹服!既然关羽已成为诸葛亮联吴抗魏战略方针上的绊脚石,诸葛亮对关羽“临沮之败”作壁上观也就不是毫无道理的事,我们又何必为之惊讶呢!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讨论,即蜀汉是否讨论过发兵营救关羽。我感到这里或许还有某些隐情。上文曾提及《三国志》及裴注无只字提及此事。这对后人而言,自然成了千古之谜。其实,恐怕《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本人也无从了解历史的真相。因为陈寿出生(公元233年)时距关羽遇害(公元219年)已有十余年。当然这还是其次,问题的关键是有蜀一代不设史官。故陈寿修《蜀书》所搜集的资料远不如魏、吴(按:魏、吴皆设史官,有自己的国史)。在蜀国没有保存官方档案,民间传闻亦不可靠的情况下,陈寿修《蜀书》的难度可想而知。所以《蜀书》在《三国志》中卷数最少,也最为简略。此事的关键,即《关羽传》的篇幅极短,使后人无从窥探其中的细节。蜀汉为何不修国史,其因不详。我认为,作为开国之君刘备的责任不大,因为他当皇帝时间极短,不足三年就驾崩白帝城了。刘禅继位,“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所以蜀汉不设史官,与诸葛亮大有关系。至于葛氏为何要违背汉家故事,就难以探究了。余大胆揣测,或许蜀汉统治阶级上层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不便披露,公之于众吧!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4651
帖子
6378
主题
4865
金币
5531
激情
2154
积分
6199
注册时间
2008-6-12
最后登录
2013-2-2
4
发表于 2010-6-12 17:02:13 |只看该作者
关羽“走麦城”背后的隐秘
核心提示:不能就此认定刘备是在借刀杀人除掉关羽。刘备确实觉得关羽是个问题、是个麻烦,但他还不至于采取弃荆州、杀关羽这种方式解决问题。这种方式倒也不能说完全不可取、不划算,荆州毕竟已经是块鸡肋。重要的是刘备根本就没有采取这种方式的想法,即使有这种想法,其可行性也相当低。这是因为要最后达到弃荆州以杀关羽的目的,有许多随机因素是刘备无法控制的。如汉江的大洪水淹掉于禁七军,这纯属意外;如糜芳、士仁的献城投敌,这也并非刘备的指示;如吕蒙白衣渡江,神不知鬼不觉地袭取江陵、公安,这也不是刘备能预料的。这些随机性因素只要有一件没有发生或发生转向,最后的结局就会是天壤之别。刘备不支援襄樊之战,仅仅是希望能够阻止关羽扩大战果,并不希望他全军崩溃,荆州易手。后来形势的变化之快,完全超出了刘备意料之外。谁也没有想到,江东军队会不费一枪一弹袭取关羽的大后方。´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冬,关羽水淹七军,生擒庞德之后,遭遇江东集团的偷袭,后方的公安、江陵等重镇瞬间落入敌手。腹背受敌之下,关羽军团迅速土崩瓦解。十二月,关羽及其子关平等于临沮被俘,随后遭到处决,传首于曹操。从大胜到大败,从军锋直逼许都迫使枭雄曹操亦有迁都之意,到全线崩溃军败身亡丢失荆州,前后不过半年。如此短的时间内产生如此巨大的反差,在战争史上虽非特例,但也实属罕见。探究关羽覆败之谜遂成后世史家莫大的兴趣所在,各种解释也就应运而生。总结起来,大致有这么三种说法:´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关羽负责说。这种说法认为,荆州覆败这件事情乃关羽本人自作孽,不可活。此人“性妒前”,骄傲自大,又不善于处理内部关系,“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遂致荆州军团的领导班子内部矛盾丛生。同时还拒不执行诸葛亮早在《隆中对》中就已制定了的联吴为盟的基本外交政策,对孙权主动联姻的提议粗暴拒绝,且振振有词,曰“虎女不嫁犬子”。性格决定命运,关羽实际上死在自己这种刚愎自用、目中无人的性格上面。´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诸葛亮负责说。这种论调最近较热。持此观点者认为:从水淹七军到军败身死,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成都方面未出一兵一卒支援荆州,这种现象太反常了。而作为刘备身边的主要智囊,亲自制定了“跨有荆益”的集团版图的诸葛亮,面对发生在荆州上空的风云变幻,竟然没有向刘备提一字半句的判断和建议,这更加反常。持此观点者进一步认为:诸葛亮缄口不言的沉默态度实际上是不负责任,是在玩忽职守,而且是有意为之。原因很简单:诸葛亮胸怀大志,他希望自己不仅仅是刘备的贴身秘书,而且还要成为刘备集团的总经理,但很长时间里都只能屈居第三把交椅。关老二成了他必须逾越却又难以逾越的一道障碍。刘备在世之时,这道障碍已经如此顽固;刘备去世之后,其棱角势必更加锐利与突兀。所以,当荆州上空危机四伏的时候,诸葛亮一反常态地沉默了,他决定见死不救。而他的玩忽职守导致了刘备对荆州局势的恶性发展掉以轻心,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最终铸成恨事。´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刘备负责说。这种观点是本文关注的重点。这种观点将成都方面不发一兵一卒救援荆州的主要责任归结到刘备身上,而不是诸葛亮。此观点认为不救关羽是刘备的意思,而不是诸葛亮所能左右的。刘备的用意是欲借江东集团之手除掉关羽,以巩固自己的集权统治,更重要的是为自己的继承人刘禅扫清障碍(潜在的权臣)。肯定这种观点,直接面临着两个需要解释的难题:第一,设若真相如此,该如何看待刘备和关羽之间所谓的“恩若兄弟”、“名为君臣,实犹父子”的亲密关系?第二,以这种方式除掉关羽,其代价是弃荆州予江东。对这种巨大的代价,该如何理解?´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我尝试着就此作出解答:´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其一,刘备能够听从诸葛亮的建议,将“恐易世之后难以制御”的养子刘封处死,可见紧要关头儿女情长坚决地服从于政治利益是刘备的基本行事准则。刘封之于刘备是养父子关系,关羽之于刘备是义兄弟关系(当然,他们之间没有举行过桃园结义的结拜仪式),二者具备了相当强的可比性。刘备既然能够忍痛杀掉养子刘封,自然也就具备了借刀杀人除去关羽的可能性。´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其二,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刘属荆州的价值。自刘表死后,一直到关羽覆败,这段时间荆州始终处于三足鼎立的局面。最早是刘备、刘琦、刘琮三足鼎立,赤壁之战以后,变成曹操、刘备、孙权之间的三足鼎立。曹操据有荆州北部的整个南阳郡和南郡的一部分及江夏郡的一部分。孙刘双方战后就分赃问题先后有过两次大规模的协商与调整(详见本刊上半月《刘备故事》系列),我称之为“第一次荆州之争”、“第二次荆州之争”。建安二十年,孙刘双方达成了一个书面协议,“遂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南郡、零陵、武陵以西”这部分地区实际上就是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所丢失掉的那部分荆州。就面积而言,仅占整个荆州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荆襄七郡:南阳郡、江夏郡、南郡、长沙郡、桂阳郡、零陵郡、武陵郡。刘属荆州仅仅拥有半个南郡、一个武陵郡和一个零陵郡)。´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除了面积的大小之外,我们还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立体考察刘属荆州的价值的大小。荆州的政治中心历来都偏重于北方的襄阳、宛城,这些重镇都被控制在曹操的手里。根据《后汉书·郡国志》的记载,南阳郡人口为243万余,长沙郡人口为105万余,这些人口大郡都不归刘备所有(虽然这不是汉末动乱之后的数据,但仍不减其代表性);荆州的文化重心偏北,故而荆北乃荆州人才的渊薮,刘属荆州部分除了零陵郡的开化程度稍高一些外,武陵郡根本就是蛮荒之地。和曹、孙两家相比,刘属荆州在政治、文化、人才方面完全处于劣势。更要命的是,刘属荆州在经济上也极其落后。《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长沙)后汉时亦为荆州大郡,吴蜀分荆州,长沙属昊,以是蜀之资粮恒虞不给。”位于洞庭湖平原之上的长沙郡物产富饶、人丁繁庶,乃千年鱼米之乡。建安二十年,孙刘两家二分荆州,将原属刘备集团的长沙郡划归江东。自此之后,荆州军团的后勤补给便不再能够自给自足,相反,需要仰仗成都方面的支援。经济上的不独立,使关羽统率下的荆州军团实际上成了刘备的一大负担、一个包袱。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荆州已经成为他的不能承受之重,成为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如果扔掉这块“鸡肋”的同时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掉关羽这个巨大的潜在危险因素,也许,刘备是可以考虑考虑的。´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重新评估刘属荆州的价值,对我们重新评估失掉刘属荆州对日后诸葛亮六出祁山问鼎中原无功而返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大小,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这两种解释究竟哪一种更接近事实的真相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需要我们回过头去全面考察关羽其人,考察他与刘备之间的关系,考察他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刘备和关羽之间的关系非同寻常,这是众人皆知的事情。大致上,他们之间存在着这么几种形式的关系:´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君臣关系。千百年来,关羽都被视为忠臣义士的榜样,进而被历代统治者广泛宣传,封帝封圣。这种关系没有疑义。´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兄弟关系。这种关系最早由陈寿确立,他在其《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中如此描述:刘备与关、张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父子关系。和关羽同时代的曹操晚期的重要谋士刘晔如此表述:“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陈寿以蜀之遗民的身份撰写《蜀书》,总结刘关张三人之间“恩若兄弟”,自然有很高的可信度。但刘哔的判断也不容忽视。作为曹操的心腹谋士,职业决定了刘晔必定是一个消息灵通人士,对刘备、关羽这样的风云人物,他的关注度必然极高,所以他作出的判断的可信度也是相当高的。在关刘关系上产生这样的分歧,尤其值得我们重视。这表明,在三国年间,所有人都无法否认关刘之间存在着亲密关系的同时,他们´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对两人之间这种亲密关系的定位却又很模糊,无法达成共识。这是因为他们都忽略了(或者是回避了)关刘二人之间还存在着第四种关系:合伙人关系。´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关羽被当做一位榜样性的忠义之士,被供入神庙、供上神龛,已经千余年了。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了关羽在公是刘备的下属、臣子,在私是刘备的义弟,而合伙人关系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台伙各方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不存在谁辖制谁、谁服从谁的问题。所以,贸然说关刘二人之间存在着合伙关系,恐怕一时之间难以被人接受。然而,这却并非荒诞之论。´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早在刘备“于乡里合徒众”拉队伍的时候,关羽就作为一个合伙人的身份出场了:“羽、飞为之御侮。”刘备无官无爵无名无财,单凭一己之力创业,是极其艰难的。史书记载关、张二人如此侍奉刘备:“而稠入广座,侍立终日。”这种情形发生在刘备做了平原相之后。这是否意味着关刘二人已经由合伙人转变成了上下级了呢?没有。“侍立终日”的情形只发生在“稠入广座”之中,一旦到了私下里,状况就完全变了,变成了哥仨同床共枕,“恩若兄弟”了。“稠入广座”之中的恭谨与卑顺虽非全是虚情假意,但也有着很浓的作秀成分。共同创业也得在外部交涉、内部管理的时候有个领导,不能谁都去抛头露面,谁都是决策者,谁说了都算实际上意味着谁说了都不算。哥仨中间数刘备学历最高,也最年长,理所当然他是老大。平原相这份利润是哥仨一起努力奋斗赚回来的,但只能有一个人去配印带绶,理所当然,官也是刘备去做。这种平等的合伙关系一直贯穿于他们创业的始终。´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建安四年年底,刘备背叛曹操,袭杀徐州刺史车胄后,“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以羽领徐州”,自己则返回小沛(豫州境内)。关羽领有徐州,刘备则身为豫州刺史,二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显而易见。建安十三年,刘备自樊城南撤,以避曹操之锋芒,自己率步骑兵团由陆路南赴江陵,另派关羽率领水军顺汉水南下夏口。这种分工也体现出一种平等关系。定川之后,刘备拜关羽“董督荆州事”。“董督”者,全权管理之意。其时刘备集团仅有益州、荆州二州之地,刘备自己直接据有益州,而将老根据地荆州(尽管不完整)交与关羽打理,这种利益分配又一次体现出了平等的味道。´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还有一些细节也很能说明问题。´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建安十三年,刘备被曹操追得狼狈不堪,落荒而逃,“飘摇江渚”之际,关羽对刘备“怒曰”:“当日在许都的时候,你如果听了我的建议,在打猎的时候趁机杀掉曹操,我们哪里会沦落到今天这种地步?”面对关羽愤怒的牢骚与抱怨,刘备倒是充分展现出了他的好脾气,他辩解说:“我当时也是为国家可惜他这个人才。如果他走正道,未必就不是汉室的福分。”´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一个“怒”字,尽得风流。关羽的愤怒和牢骚满腹不是臣属对于人主的态度,刘备的和颜悦色、没有脾气也没有上级对下级的感觉。´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从关刘二人这种集君臣关系、兄弟关系、父子关系和合伙人关系于一体的、有机的、特殊的关系出发,那些发生在关羽身上的我们已经熟知了的轶事,可能会有一些新的解读角度。´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建安十九年,刘备围成都,马超来投,随后刘璋开城出降,益州平定。马超的到来似乎让远在荆州的关羽颇为不爽,史书如此记载他的反应:“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接到关羽的来信,诸葛亮也有很得体的表现。由于知道关羽为人“护前”,容不得别人强过自己,诸葛亮如此回答:“孟起(马超字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关羽)之绝伦逸群也。”得到回信,关羽相当高兴,“省书大悦,以示宾客”。´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这件轶事,乍读之下,第一感觉就是:关羽这个人过于自负、骄傲、目中无人;诸葛亮为人圆滑,精通看人下菜碟之术。但是,在许多历史轶事中,第一印象往往只是假象。这是读史的基本经验。´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成都顺利投降,马超功不可没,所以刘备随即予以嘉奖:“以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因为前都亭侯。”不久就发生了关羽“问马超”之事。这二者之间其实是有联系的。马超所督的“临沮”,在荆州南郡域内,属于关羽的辖区,日后关羽父子正是葬身于此。刘备既然已经拜关羽“董督”荆州之事,让他全权负责荆州事务,却又在这个时候将马超这颗钉子插到临沮,关羽恐怕不会乐意,其不满可想而知。关羽给诸葛亮去信“问马超”的原文如何表述我们已经不得而知,只看到了陈寿就此信内容所作的一个总结:“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这是不是关羽此信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我持保留态度,因为阅读此信的角度有所不同,结论自然也就可能南辕北辙。´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我揣测,“问超人才可谁比类”其实只是表象,在这种看似“护前”的询问背后,关羽遮遮掩掩、半掩琵琶、云山雾罩,另有深意。这深意是对刘备安插马超“督临沮”的不满,是委屈的牢骚,是委婉的抗议,是隐讳的试探。显然,诸葛亮也读出了关羽信里的情绪。´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仔细咀嚼,我们会发现,在他那封简短的回信中,最紧要之处不是最末那句“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而是之前的那句“黥、彭之徒”。黥布、彭越是西汉初年鼎鼎大名的人物,他们二人再加上韩信,占据着汉初优秀军事将领的前三甲,为刘邦消灭项羽,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事后,三人均分茅裂土,受封为王。诸葛亮以马超比黥、彭,又强调关羽胜过马超,其实是在暗示:关羽在刘备集团里面的地位,超过了黥、彭之徒当年在刘邦集团里面的地位。比分茅裂土,受封为王的地位更高的,那就只能是人主,是君王了。´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但是,人主、君王的位置已在刘备的屁股底下,关羽是没有希望了(他也从来没有如此希望过)。诸葛亮话里的弦外之音实际上是告诉关羽:主公从来都没有忘记你们当初共同创业的往事,没有忘记今天这番事业,是你们共同打拼下来的成果,主公从来没有将你简单地当做下属看待。关羽的抗议和试探取得了他希望得到的答复(诸葛亮作为刘备这条鱼的水,他的话实际上代表了刘备的意思)。马超终究还是没有去临沮上班。´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有人恐怕会如此怀疑:作为一名雄武过人的武将,关羽会有这么多的心眼吗?会这么费劲地、云山雾罩地说话吗?答案是:会。关羽有读《春秋》的爱好,吕蒙称赞其“讽诵略皆上口”,颇有造诣,自然对于旁敲侧击、指桑骂槐、声东击西、欲语还休、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相当熟悉。他会给诸葛亮去一封云山雾罩的信,毫不稀奇。自然,他也能够体会出诸葛亮的回信中的隐意。所以“省书大悦,以示宾客”,其心情之舒畅、神态之得意,即使隔了千年,读来也仍跃然纸上。´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然而,诸葛亮这样的“纵容”却为关羽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大封功臣。武将方面,设前后左右四位名号将军。刘备亲自拟定人选:前将军关羽,后将军黄忠,左将军张飞,右将军马超。方案刚刚拟定,诸葛亮就对刘备道出了他对黄忠入选的担忧:“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刘备回答说:“吾自当解之。”´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果然不出诸葛亮所料,关羽又开始闹起了情绪,声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拒绝接受前将军的印绶。最后是使者费诗的说词劝服了关羽:“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昔萧、曹与高祖少小亲旧,而陈、韩亡命后主,论其班列,韩最居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今汉中王以一时之功隆崇于汉升,然意之轻重,宁当与君侯齐乎!且王与君侯臂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愚为君侯不宜计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少为意也。仆一介之使,衔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还,但相为惜此举动,恐有后悔耳!”´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傲黄忠”之事表面上看似乎又一次充分表现了关羽为人的骄傲和自负,但如前所述,历史轶事中的真相往往远离表象或者第一印象十万八千里。在我看来,“傲黄忠”事件中,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关羽,无论是刘备还是费诗,都没有在老老实实、清清楚楚地说话,他们的话里都藏着弦外之音。´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诸葛亮所担忧的并非关羽不服黄忠,以功劳而论,定军山一役,黄忠力斩曹军的大将夏侯渊,已足以令其无愧于后将军名号。关羽所谓的“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其实也并非真的认为黄忠没有荣升为后将军的资格。实际上,早在几年前刘备平定益州之时,关羽就已经与黄忠名位相齐了,其时关羽为荡寇将军,而黄忠则被拜为讨虏将军。荡寇讨虏,级别相等。关羽那个时候不发飙,却在此时跟黄忠争意气,跟刘备闹别扭,实际上另有原因。我们知道,在此次大封功臣之前,关羽的官职爵号并不显赫,这是由于刘备集团的一哥刘备的爵号也不过是个左将军。那个时候刘备集团内的官职爵号也不规范,所以官职爵号的大小尚不足以体现其人在集团内所处的位置。但是,当刘备正式自称汉中王,正式封拜元勋之后,情形就不一样了。官职爵号的规范化使得官衔的大小开始直接体现出交椅的先后。之前关羽爵号虽不显赫,但无论是谁,都无法否认他在集团内部的二哥的地位,即使是诸葛亮也不能越过他。这可以从刘备留他镇守荆州这一点上得到印证。´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人们始终存在着这样的认识误区:关羽是在诸葛亮率军入川之后才得到机会接掌荆州的。这种观点其实是一种没有任何史料可以佐证的错觉。其实,从一开始,关羽就是刘备心目中敲定了的镇守荆州的人选。刘备深谙权术之道,诸葛亮在荆州拥有庞大的社会关系网和影响力,这些优势既是刘备所要利用的,同时也是刘备所需要防备的。他得到益州之后不会放心将诸葛亮单独留在荆州,那样荆州极易成为独立王国。入川是诸葛亮的宿命,而镇守荆州则是关羽的宿命。´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但是,刘备封拜前后左右四将军却是对关羽在集团内部二哥地位的一种隐形的打压。四将军中虽然仍以关羽为首,但其余三人却已无形中上升到了和关羽相同的台阶之上。列朝站班虽仍有先后之分,却已消弭了上下之别。这才是关羽最不满的地方。这等于变相地降低了关羽的地位。他那句“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的牢骚,其实并非认为黄忠不够资格充任后将军,而是委婉地暗示自己所受封的官衔不应当仅仅止于一个前将军。前将军之上,从低到高尚有卫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大将军等官职,关羽所希望的,是刘备能够将自己和张、马、黄诸人完全区别开来,而不仅仅是在同等级的班列中站在前排。´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但是,让关羽同张、马、黄三人同班同列,其实正是刘备煞费苦心的安排。今时不同往日,昔日四处流浪无家可归寄人篱下的日子早已成了过眼云烟,如今摆在刘备面前的,是一片大好的蓬勃向上的基业。刘备为什么要称王?关羽恐怕没有深思过这个问题。称王并不仅仅是因为“王”比什么将军啊州牧啊听起来更有气势,更加唬人,更重要的是为了整顿集团内部秩序,在集团内部建立起一种稳固的君臣关系。不称王,刘备和集团内的官员们之间的关系就只能停留在寄主和幕僚的层面,幕僚们需要对寄主承担的道德义务要远小于臣属们需要对人主承担的道德义务。譬如:幕僚们可以随时凭自己的喜好离开寄主另投他处,没有人指责这种行为是背叛,但臣属却不能这么做。称王则有国,有国则有君,有君则有臣。刘备称王正是为了在自己和幕僚们之间建立起一种牢固的君臣关系。要建立这种关系,关羽是最大的绊脚石,许多年以来,他和刘备之间的关系始终闪现着合伙人的端倪和迹象。刘备将关羽归人前后左右将军之列,而不破例让他独树一帜,正是冀求通过这种隐蔽的手段,勘定出关羽在集团内应处的新位置。´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对刘备的这番煞费苦心,诸葛亮表示了他的担忧。诸人之中,以黄忠声望最低,如果关羽要在这件事上闹别扭,无疑,肯定会从黄忠身上人手,黄忠是最好的借口。诸葛亮最末来了一句:“得无不可乎?”意思是:非得这么于吗?诸葛亮的口气,似乎是在劝刘备向关羽妥协,这无疑是在火上浇油。所以刘备也没有什么好气地回答他:“吾自当解之。”我自然有办法解决,不用你操这份闲心。´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刘备解决的办法是派费诗为使者前往荆州。费诗的那番说词大概是刘备授意的,对关羽采取的是软硬兼施的手段。软的方面,先是好言安慰。以萧何、曹参之于刘邦,比喻关羽之于刘备,而将黄忠诸人喻为陈平、韩信。这种比较既是在宽慰关羽,勿以爵号论亲疏,同时也是在敲打关羽,注意学习萧、曹如何侍奉刘邦,提醒他注意君臣之道。随后又对关羽如此说:“且王与君侯,譬如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意思是刘备和你关羽其实是不分彼此的,祸福与共的,地位平等的,刘备的基业就是你的基业,刘备的天下就是你的天下。在某种程度上,刘备仍然向关羽确认了两人存在的合伙关系。我们注意费诗对关羽的称呼--君侯。这不是一个普通人可以享有的称呼。当年赵高如此称呼过李斯,李斯当时官为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且当时赵高还是在需要刻意讨好李斯的情况下如此称呼他的。非地位极其崇高和特殊者,不能享有“君侯”的称呼。´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胡萝卜给完了,接下来就是大棒。费诗的态度陡然转向强硬:“我不过是一个奉命而来的使者罢了,你拒绝受封,我回成都去就是了,没什么太不了的。只是有些担忧你这样做的话,恐怕会给你招_来后患。”话语之间,已经带着些许威胁的味道了。´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关羽最终表示屈服,愿意受封为前将军,愿意和黄忠这个老兵同列。但关羽的屈服却不是无条件地屈服,他屈服的前提是刘备也作出了相应地让步,刘备给了他“假节钺”的权力。前后左右四将军中,张飞、马超都只是“假节”,没有“假节钺”的权力。大概是因为关羽的抗议,刘备做了让步,虽然还是让黄忠做了后将军,但连“假节”的权力都没给他。只有关羽一人,拥有着“假节钺”的特权。做皇帝的总不能事事躬亲,所以有时候必须指派专人去替自己代行权力,然。而空口无凭,这时候就需要有某些信物作为凭证。“节钺”就是这样的凭证。“节”代表皇帝的身份,凡持节的使臣,就代表着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相应的权力。武将“假节”的话,他在战时状态就不必左请示、右汇报,可以直接斩杀自己军中触犯军令的士卒。“钺”就是斧钺,是一种刑具,即“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的“斧钺”。“斧钺”专属君王,偶尔会暂借给人臣,称为“假节钺”。在君王所有的授权方式之中,“假节钺”的规格是极高的。拥有了“假节钺”的权力,不但可以随意斩杀触犯军令的士卒,还可以代替君主出征,并拥有斩杀节将的权力。无疑,“假节镀”的崇高地位部分满足了关羽区别于张、马、黄诸人的愿望。´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但刘备对关羽的这种迁就却又一次为关羽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关羽一获得“假节钺”的特权,就立刻出兵北伐了。´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人们还始终存在这样的误解:关羽发动襄樊战役,事先没有征求成都方面的同意,是擅自行动,是一次鲁莽的行为。这样无组织无纪律的人,日后终将成为蜀汉集团的内患。´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如此评价关羽,是有失公允的。刘备既然已经让他拥有“假节钺”的权力,那么他发动战争就不算擅自行动,这在他的权力范围之内。如果没有这样自主征伐之权,关羽的命运也许会有时阳,阴晴不定,没个准数即使刘备不疑忌自已,这种联姻也是不恰当的。´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孙权方面,不能排除这次联姻是个阴谋。这种阴谋孙权以前就使过;他给刘备送去了孙夫人这个浑身是刺的大头佛。倘使关羽同意联姻,对孙权而言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方面可以离间关羽和刘备之间的关系,破坏他们之间的信任感;另一方面,夺取荆州始终被江东集团视为自保立足的必要条件,联姻可以麻痹关羽,为夺取荆州创造机会。关羽不同意,孙权也没有任何损失,还可以将制造隙端的责任推给关羽。´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史书记载,关羽镇守荆州期间,孙权曾“遣使为子索羽女”,欲与关羽联姻,结成儿女亲家,但是关羽却粗暴地表示了拒绝,非但如此,还“辱骂其使”,侮辱孙权。这使孙权极为愤怒。´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在传统史家看来,拒婚孙权这件事也是关羽罪有应得的一条理由。联吴抗魏是蜀汉的一项基本国策,是诸葛亮早在《隆中对》里就提出来的,关羽不但不认真地执行,反而刻意破坏。他的破坏行为成了孙权下定决心袭取荆州的动力之一。显然,这又是对关羽的一场误解。联吴抗魏的外交政策正式稳固下来并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其实是刘备死后诸葛亮执政期间的成果。虽然早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就提出了这一观点,但刘备在世期间却从来都没有认真地去实践过。非但如此,在此期间,孙刘两家相互之间还摩擦不断,建安二十年双方甚至发生了争夺南三郡(长沙、零陵、桂阳)的武装冲突。关羽拒婚算不上是在破坏孙刘联盟。´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再者,应该说,关羽拒婚非但不是昏庸之举,相反,正是其明智之处。孙权如果想改善与刘备集团的关系,他就应该去找刘备联姻,把孙夫人给刘备送回去,而不是去找关羽。“人臣无外交”,关羽镇守一方,正处在瓜田李下的嫌疑之地,什么事不做人家都会怀疑他搞独立王国,何况是越过集团领袖去和别的实力集团联姻。为防止刘备疑忌自己,关羽理应拒绝这次联姻。更何况刘备在处理与江东集团的关系的时候总是时阴´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重新解读了一些关羽的轶事之后,我们换个角度再来看看刘备在关羽覆败之前的一些反常的举动。´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完汉中王,返回成都之际,欲得一重将镇守汉川,当时所有人都认为这个人应该是张飞、,张飞自己也如此认为。然而刘备却出人意料地用了时为牙门将军的魏延。用魏延这么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小将,造成了“一军皆惊”的震动。刘备为什么不用张飞?是因为张飞能力不够吗?是因为魏延比张飞能力更强吗?显然不是。张飞据水断桥,喝退五千曹军,足见其勇;释降严颜,足见其义;宕渠之战,大败曹魏名将张郃,足见其智。如此能力,镇守汉川足矣。是因为张飞另有他用吗?也不是。从汉中回来之后,张飞长年无事可千,被闲置了起来。´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刘备实际上另有考虑。称王之后,中央集权成了首要之务,但是关羽镇守荆州,已经对这种集权构成了障碍。有了一个关羽,刘备不希望再出现一个张飞。魏延的身份和张飞有所不同。张飞与刘备之间存在着与关羽相同的合伙人关系,而魏延却是刘备个人的“部曲将”。所谓“部曲”,实际上就是私人武装,也就是说,魏延是刘备的家将。弃张飞而用魏延只是刘备玩弄权术的一个小插曲,但也足以让我们窥视到他的用心。汉中之战结束后,盂达由秭归北上进攻房陵。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处于襄阳以西,汉中以东,是汉中与荆州之间联系的必经通道,因三郡位于汉中南面,故通常称之为“东三郡”。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跨有荆益”的构想中的“跨”的位置,据历史学家田余庆先生的观点,其实不是三峡,而是东三郡。夺取东三郡,也就打通了荆州与汉中之间的交通。孟达攻下房陵之后,兵锋转向上庸。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怪事:刘备命令养子刘封从汉中顺沔水而下统领孟达之军,剥夺了孟达独立指挥部队的权力。史书的解释是“阴恐达难独任”,害怕孟达会有异心。这个解释相当牵强。´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第一,东三郡的战略地位虽然重要,“西达梁、洋,东走襄、邓,北连宛、邓之郊,南有巴、峡之蔽”,但其自然、社会条件却极其恶劣。其地四塞险固,地形复杂,民众开化程度极低,经济文化极其落后,想在这种鸟不拉屎的地方搞什么独立王国,真是愚蠢至极。´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第二,孟达的异心不是自立一方,就只能做叛徒投靠他国。但是,当时刘备集团正节节胜利,形势一片大好,孟达没理由在公司蓬勃上升之际跳槽。汉中之战于建安二十四年五月结束,七月,关羽就演了一出水淹七军、生擒庞德的好戏。刘封下统孟达之军的时间正在此前后,正是关羽围困襄樊,屡屡向东三郡兵团求援之时。刘备在关羽最需要援助的时候让刘封取代孟达领导东三郡兵团,而刘封随后就拒绝了关羽请求援军的要求,致使其无力迅速扩大战果。二者之间的这种联系,绝非偶然。´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实际上,刘封下统东三郡兵团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提防孟达有什么异心,而是禀承了刘备的密旨:控制住东三郡兵团,不援助襄樊之战。刘备之所以要这么做,原因很简单,他不愿意关羽在襄樊之战中进一步扩大战果,不愿意关羽的个人声望进一步提升。关羽取得的战果越大,刘备就越是提心吊胆。这种秘密用心后来被孟达捅了出来。关羽覆亡7个月后,孟达降魏,官方史书后来总结其背叛的理由有两条:一是罹罪,害怕刘备追究自己不救关羽致其覆败的责任;二是愤于刘封对自己的侵凌,没办法在刘封手下继续当差。这两条理由不错,但都过于表面。´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孟达投魏之时,曾向刘备上过一道表章,陈述自己投魏的理由。这道表章通常被称为《孟达辞先主表》。表章中有些话相当耐人寻味:“昔申生至孝见疑于亲,子胥至忠见诛于君,蒙恬拓境而被大刑,乐毅破齐而遭谗佞,臣每读书,未尝不慷慨流涕,而亲当其事,益以伤绝。”孟达历数古往今来忠臣孝子们投有好下场的例子,最后说自己如今也遭遇了同样的事情,那么,他究竟遭遇了什么样的具体事件昵?我们接着听他说:“何者?荆州覆败,大臣失节,百无一还。惟臣寻事,自致房陵、上庸,而复乞身,自放于外。”´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孟达降魏和关羽的覆败有关,这是公认的,关键是有何关系。孟达称自己由秭归北上攻打东三郡是一次“自致”行为,意味着这次行动不是奉刘备之命。相反,秭归乃关羽荆州所辖,孟达攻打东三郡和关羽必有联系,甚至有可能是奉了关羽之命。孟达称自己“亲当”申生、伍子胥、蒙恬、乐毅之事,是说自已是被冤枉的。如果拒绝救援关羽是孟达自己的意思,那么他对荆州的覆败就确实负有责任,就不应该在这里喊冤。一种解释是:不救援关羽并非孟达之意,但现在他却要为此承担责任,所以他觉得很冤很屈。孟达很聪明,他的背叛恰逢其时。刘封是刘备的养子,刘备如果动了恻隐之心,不去追究刘封,那么遭殃的就只是自己。如果他不背叛,就极有可能被当做控制东三郡不发兵救援荆州的主谋,成为一只替罪羊而遭到“清算”。孟达是扶风人,客寓益州,在益州本土没有多少社会关系和影响力,这种身份将使刘备烹调起自己来毫无迟疑。更何况,孟达的好友兼老乡,唯一能在刘备面前替自己说上话的法正又正好在几个月前去世了。孤立无援的境况之中,除了投靠他国,孟达没有更好的出路。´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诸葛亮是清楚孟达背叛内幕的。许多年后,有一个蜀国降人跑去跟孟达说:“你叛降魏国之后,诸葛亮对你切齿痛恨,欲尽诛你的妻儿子女。”孟达回答道:“诸葛亮见顾有本末,终不尔也。”意思是:诸葛亮清楚当年之事的前后因果,知道事情的“本末”,知道我是个“末”,而不是“本”,他不会干你说的那种事情。相对的,孟达投魏之后,刘封的地位就变得危险了。关羽军团的覆败在刘备集团内部造成了巨大的震荡,必须有一个人出来为此负责。本来内定的替罪羊是孟达,但孟达见机较快,溜掉了。盂达降魏又进一步加剧了集团内部的动荡,寻找一个替罪羊更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无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他们的目光都锁定在了硕果仅存的“当事人”刘封身上。´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刘封此人刚猛有余,政治头脑却很缺乏,完全意识不到危机的迫近。孟达从魏国来信劝他降魏避祸,并警告他“(在远)尚可假息一时”,若是“失据而还”,必遭杀身之祸,但刘封仍然没有醒悟。建安二十六年,刘封兵败东三郡,撤回成都后马上被杀。´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刘封有三条必死的理由:´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第一,他必须为荆州覆败担当替罪羊;´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第二,他必须为孟达降魏承担责任;´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第三,这一点是诸葛亮提出来的:趁此机会,一劳永逸地解决掉这个“恐易世之后难以制御”,潜在威胁着刘禅统治的大麻烦。´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廖立这个人,诸葛亮曾将他和庞统相提并论,认为他是“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廖立也自许为“宜为诸葛亮之二”。但刘备死后,其职位却反而更游散在李严等人之下,这使他心情郁闷至极,所以经常是牢骚满腹。有一次他发了这么一场牢骚:“昔先帝不取汉中,走与昊人争南三郡,卒以三郡与吴人,徒劳役更士,无益而还。既亡汉中,使夏侯渊、张邰深入于巴,几丧一州。后至汉中使关侯身死无孑遗,上庸覆败,徒失一方。”´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襄樊战役期间,廖立时任刘备的“侍中”。所谓“侍中”,实际上就是贴身秘书兼高级顾问。所以,刘备对于襄樊战役的态度以及做了什么小动作,廖立应该是极为清楚的。他认为“关候身死无孑遗,上庸覆败”之事,刘备应负主要责任,这个观点值得重视。´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刘备弃张飞而用魏延镇守汉中,弃孟达而用刘封统领东三郡,都是用自己的心腹取代关羽的心腹--张飞对关羽“兄事之”,而孟达则受关羽管辖。廖立这个贴身秘书兼高级顾问很可能相当了解这种人事安排与调动背后的深意,他对刘备的“诽谤”也许并非无因。´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建安二十四年冬发生的荆州覆败事件,不是由某一因素单独造就的,而是多种合力的结果。´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关羽方面,他选择发动襄樊战役的时机是不合适的。就内部条件而言,刘备刚刚结束汉中之战,部队急需休整,暂时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役,也就是说,暂时无力在西面开辟第二战线,以减轻荆州方面的重压;就外部条件而言,刘备集团与江东集团之间始终没有形成稳固的同盟关系,孙权对荆州一直虎视耽耽。这一点关羽也极为清楚,他发动襄樊之战时,在战场后方的江陵、公安等军事重镇留下了重兵防守。但这也导致了前线兵力的不足,关羽不得不向东三郡求援。´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刘备方面,如何解决自己和关羽之间尴尬的不清不楚的关系,如何让这种关系由合伙人转向君臣,如何防止荆州尾大不掉难以驾驭,是比北伐中原更加迫在眉睫的事情。为此,他使用了许多隐蔽的手段,封拜前后左右四将军就是这手段中的一种;让潘溶“留典(荆)州事”,又留下自己的大舅子糜芳、亲信士仁(注:“傅士仁”这个名字实在是个误解,其人应该姓士名仁,无“傅”字。考证过程略)在荆州为将,也是手段之一;后来用刘封代替孟达统领东三郡,更是为了限制关羽势力坐大--刘备不希望关羽在水淹七军之后,再扩大战果·-…´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在江东方面,从张绒的《江都对》到鲁肃的《吴中对》,“荆扬合一”,建立起一条完整的长江防线,始终被认为是江东集团的立国之本,是生存的前提。无论关羽是否拒婚,也无论孙刘两家如何开展外交,江东集团不得到荆州,双方之间的同盟关系就永远稳定不下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只要关羽镇守荆州一天,他就必须面对来自江东的威胁和压力。´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就诸葛亮而言,他在荆州覆败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微乎其微的,指责他一味地沉默、玩忽职守并不公平。殊不知,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类似于萧何之于刘邦集团,他是一个好的管家,是一个优秀的“贤内助”,却不是张良那般的军师,倒是法正的角色更接近于刘备的军师。法正此时还活着(他死于荆州覆败之后,孟达叛变之前)。法正尚且无一言以谏刘备,何况诸葛亮?诸葛亮清楚刘备抑制关羽军团的想法,他大致上也赞同刘备这么千,但他的作用也仅此而已:赞同与辅助。在解决关羽的身份(是合伙人还是臣属)问题中,刘备唱主角,诸葛亮只能敲敲边鼓。´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但也需要注意:不能就此认定刘备是在借刀杀人除掉关羽。刘备确实觉得关羽是个问题、是个麻烦,但他还不至于采取弃荆州、杀关羽这种方式解决问题。这种方式倒也不能说完全不可取、不划算,荆州毕竟已经是块鸡肋。重要的是刘备根本就没有采取这种方式的想法,即使有这种想法,其可行性也相当低。这是因为要最后达到弃荆州以杀关羽的目的,有许多随机因素是刘备无法控制的。如汉江的大洪水淹掉于禁七军,这纯属意外;如糜芳、士仁的献城投敌,这也并非刘备的指示;如吕蒙白衣渡江,神不知鬼不觉地袭取江陵、公安,这也不是刘备能预料的。这些随机性因素只要有一件没有发生或发生转向,最后的结局就会是天壤之别。刘备不支援襄樊之战,仅仅是希望能够阻止关羽扩大战果,并不希望他全军崩溃,荆州易手。后来形势的变化之快,完全超出了刘备意料之外。谁也没有想到,江东军队会不费一枪一弹袭取关羽的大后方。´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不过话又说回来,襄樊之战始于建安二十三年,其时规模很小,只是支援刘备与曹操直接对决的汉中之战的一场牵制战。这场战争本应随汉中之战的结束而偃旗息鼓,但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后,赐给了关羽“假节钺”的特权。假设没有这种特权,好大喜功的关羽便不会将襄樊之战迅速扩大成一场震动华夏的大战役,而很可能会作为一场已经完成了使命的牵制战而渐渐趋于平息。´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阴差阳错,所谓的蝴蝶效应,所谓的一粒黄豆击沉一艘军舰的传奇吧。´ö¦?±Ýiç gz.yinggou.comSã>`8 ?Ä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

UID
452891
帖子
8
主题
2
金币
0
激情
0
积分
1
注册时间
2010-6-9
最后登录
2010-6-13
5
发表于 2010-6-13 15:26:58 |只看该作者
wokao..............................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

UID
455032
帖子
6
主题
0
金币
0
激情
7
积分
1
注册时间
2010-6-16
最后登录
2018-4-4
6
发表于 2010-6-16 18:02:58 |只看该作者
好长 直接往下拖 看结论了 话说 标题是诸葛亮不是诸葛良呃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

UID
312724
帖子
23
主题
5
金币
12
激情
11
积分
14
注册时间
2009-1-5
最后登录
2013-5-28
7
发表于 2010-6-17 00:51:20 |只看该作者
诸葛酿非主观的害死了关羽。。荆州危机前孙权派酿兄诸葛谨索要荆州,亮黔驴技穷,选择了让刘备推给关羽处理,再次赖帐,直接导致了孙权下定决心对荆州动粗。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

UID
344624
帖子
46
主题
0
金币
25
激情
4
积分
30
注册时间
2009-5-23
最后登录
2012-9-14
8
发表于 2010-6-17 09:24:24 |只看该作者
纯属吃饱了撑的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495076
帖子
1674
主题
0
金币
-51
激情
-17
积分
118
注册时间
2010-10-19
最后登录
2011-9-14
9
发表于 2011-4-29 15:14:06 |只看该作者
三国真的很是玄妙啊,都是英雄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联系微信QQ:5087708 Email:5087708@qq.com
本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友上传分享,仅供试听,若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删除。